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学生发展

首页/ 学生发展/ 专题策划/

桃李天下,师恩似海—教师节专访李秋零教授

日期: 2010-10-04 撰稿人:哲学院团委宣传中心

恩师遗愿的守护者

——专访我院李秋零教授

 

(记者:梁路)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哲学博士,现任威尼斯商人在线观看高清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教授,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黑龙江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辽宁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等。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荣获威尼斯商人在线观看高清校长特别奖,获2010年北京市先进荣誉称号。
 
 

 
 
对于一个从教25年的老师来说,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习惯,一份坚守。教师节的意义,不在9月10日,而在每天,每时,每分。
一套书的出版可以使一名学者扬名立万,但是这背后却是几十年清苦的坚持,也见证了一位学者对于其事业的挚爱。李秋零教授不为名扬,只为完成苗力田老师的遗愿,历经25年完成了这一套《康德著作全集》,这可以说是一个学生能够送给老师的最好的礼物。
在谈论到教师节这个问题时,李秋零教授秉持着平常心。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用以礼相送的方式来表达敬意,他希望更多的是平时的联系,比如报告学术成果时,探讨对一些哲学问题的看法等等。他说教师节是用来提醒人们对教师的尊重,而对老师的感谢和尊重在于平时,而不仅仅是教师节这一天。
说到教师节,必须说到的就是苗力田教授。李秋零教授和自己的恩师苗力田教授是师生,但却亲如父子。《康德著作全集》的设想和设计都是出自于苗先生。李秋零教授对恩师苗力田教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在完成《康德著作全集》后最大遗憾就是苗力田教授不能亲眼看到已经完成的书籍,在一次相关的座谈会上,李秋零教授这种感受更加的强烈。
李秋零教授感激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但是惟独没有自己。在问及这个问题时,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说本来就该如此,要本着为国家、民族、父母和自己负责的精神去做事情。李秋零教授讲到只有为国家、民族作出了贡献,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成功必须是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一个学者不仅仅要有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要有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而李秋零教授正是一个拥有强烈责任感的学者,这也是当代师德精神意义所在。
在翻译完《康德著作全集》后,李秋零教授将继续做翻译的善后工作——出版单行本对原文进行注解,力求使得这套书更加的完美。
对于胡锦涛总书记对我校的视察,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今年的教师节是国家教育纲要颁布后的第一个教师节。国家最高领导人来我校视察体现了中央对人大的重视和对人大教育成果的肯定。总书记赞扬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并希望人大真正成为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李秋零教授说这是党中央对我校多年来工作的支持,是人大发展的另一个新的起点。哲学院也不能落后,也要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作为。哲学专业是有着雄厚底蕴的专业,是长期淀积的成果,切忌急功近利。想要在短时期内有着极大地成果,是不现实的。我们院要秉持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增加知识的储备,加强人才的培养,不断发展新的科研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胡主席在教师节这天接见了李秋零教授,这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和成绩的赞扬。用李老师的话说,他对这种荣誉既受之无愧,又受之有愧。受之无愧是因为这项工程本身的意义巨大,同时这部著作的翻译质量也是很高的。而受之有愧是因为这部书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一个团队的功劳,而现在荣誉却只落在他一个人身上,并且苗力田老师也不能享有这种荣誉了。李秋零老师对这一荣誉也看的很清楚,也很有远见。他说,这次对他的奖励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工作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学校科研、基础项目的重视,而这种荣誉也是促进科研项目不断发展的动力。
在问及康德哲学的当代意义时,李老师说康德哲学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于专业学者来说有了更加准确和有力的工具。而更重要和普及的是对人民大众的意义。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正是现代中国第二阶段启蒙所需要的。伏尔泰式的知识性启蒙已经完成,而康德式的思维启蒙却刚刚开始。所以康德著作的翻译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李秋零老师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想告诉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地人们,要善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哲学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专业,是一门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科。在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以及得出一个结论时,一定要看看是不是有前人已经做过这样的研究,也许前人的研究甚至比自己做的更全面。所以对于哲学来说,哲学史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哲学研究的重要性比其他学科的历史对其学科研究更重要。

(2010-9-22)

 

 #p#副标题#e#

向世陵教授专访

 

(记者:田宇豪) 

 

向世陵,1955年生,四川仁寿人,哲学博士。现为威尼斯商人在线观看高清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儒家哲学和儒释道关系研究。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杂志副主编、威尼斯商人在线观看高清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执行编委、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理事。在2010年威尼斯商人在线观看高清教师节表彰大会中,荣获“十大教学标兵”称号并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爱智报:这次学校教师节表彰大会您获得了“教学标兵”的荣誉称号,请问您有什么感受呢?
向世陵:在表彰会上,在我座位的后排坐的都是从教30多年的教工代表。当时就想,从1982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当时叫北京语言学院)校部机关工作以来,如果读研究生的阶段不扣除的话,到2012年我应该也坐在他们中间。人生能有几个30年?“教学标兵”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鞭策,孔子称述自己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也会以此次的获奖为动力,朝着孔子所说的这一境界而努力。
爱智报:这次教师节,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人大考察并向全国教师们致以节日的问候,您应该感触很深吧?
向世陵:教师节到今年已是第26个了,但在“教师”前面通常有一个“人民”的头衔——人民教师,这正与我们“人民”大学的办学宗旨“立学为民”相呼应。胡总书记到人民大学祝贺教师节,可以联想到这正是向全中国呼吁“人民”的重要——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爱智报:您获得的是“教学标兵”的称号,请问您在教学方面有什么自己独到的体会呢?
向世陵:教学方面的体会,如果搬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许多说法,但就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来说,传道解惑仍然有它不朽的价值。师者,师道也。韩愈的“师说”其实不在说师,而在说道。《中庸》说“自明诚谓之教”,又说“修道之谓教”,一切知识和才能,应当以对“道”的悟解为中心。离开了这一导向,即便有像周公那样出类拔萃的才干,“其智不足称也已”(张载语)。明善而知道,窃以为当铭刻于心
爱智报:在此也请您为我们《爱智》提几点建议吧。
向世陵《列子·汤问篇》记载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它披露出的道理,是“愚公”非愚而“智叟”不智。因为智叟的智慧只是日常实用型智慧,或曰算计精审的“科学”型智慧,而愚公的境界显然超越于智叟之上——他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即“势”的要求。孟子云“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说明只有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去启迪自己的智慧,才能大有作为。能够“乘势”的智慧,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的智慧。希望《爱智》报能秉承这样的智慧,乘势而上越办越好!同时也借你们这个平台,向我的同事——耕耘在各个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致以最崇高的问候。

(2010-9-26)

 

#p#副标题#e#

刘劲杨教授专访

 

(记者:林美云) 

 

刘劲杨,男,1973年生,哲学博士,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系统科学哲学与复杂性研究。作为主要完成者,曾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独著有《哲学视野中的复杂性》,近年在《威尼斯商人在线观看高清学报》、《自然辩证法通讯》、《光明日报》发表有《复杂性与非决定论-论争与反思》、《还原论的两种形相及其思维实质》、《整体论误区及其局限》等学术论文。在今年的教师节,刘劲杨老师获得2010年威尼斯商人在线观看高清“教学优秀奖”。
 

 
爱智报:您如何看待灌输式的教学?您认为课堂上师生互动应该占多大的比重?
刘劲杨:对于不喜欢思考的学生来说,灌输式教学“似乎”更有内容;对于喜欢思考的学生来说,任何灌输“似乎”都是多余。两个“似乎”是想强调这样一个观点,不存在关于“灌输”与“启发”教学的铁定分界,也没有什么关于师生互动的所谓黄金比例,教学应尽力做到因材施教,富于启发性。然而,“富于启发性”并非“富于娱乐性”,好的课不一定有趣,有趣的课不一定好。
爱智报:您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是什么?您在教学方面有什么独特的方法呢?
刘劲杨:现代大学已不再是脱离市场的象牙塔,日益转型为与社会紧密相联的人才孵化器,需要不断追求规范化与实用化。在这一进程中,教学几乎成为企业化的流水线制造。学生在就业与后续深造的压力下,学习也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机械工人,他们必须选择最有用的课程,必须在特定时间、特定课程内得到GPA的最高分。在此背景下,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尽力鼓励那些对知识本身、对真理本身充满兴趣的心灵,让他们能在功利化的时代有一些超越性的思考与体验。
爱智报:您认为哲学的教学与其他专业的教学相比有何特殊之处?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刘劲杨:相对于其他更为实际的学科来说,哲学是无用的,因为哲学并不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在此意义上,哲学是无法教授的。哲学教学努力传授的是思考本身,一种思考活动,一种超越现实的形而上学欲望。如果能够通过哲学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奇怪”的问题,这门课就算达到目的了。就我们所讲授的人文通识大讲堂课程“科学、技术与社会”这门课来说,我们虽然也强调关注科学、技术的具体内容,但更为关注科学、技术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如科学理论究竟是什么?科学是如何改变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现代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科学求真是否必然导致求善?如何理解大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这些思考既包括对知识理论本身的思考,也涵盖对人类生存情境的价值反思。有点反讽意味的是思考这些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们常常被视为是没有意义的。
爱智报:您认为从事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工作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妥善地处理二者?
刘劲杨:本科生最重要的是入门,教学时应注重对他们兴趣与思考力的培养;研究生一般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专业基础,教学时应要注重对他们专业性的学术引导,应对他们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
爱智报:您认为从事教学工作对您从事学术研究有什么影响呢?
刘劲杨:教学与学术研究理论最好能相辅相成,教学是教师的责任,学术是教学的根基,可是正如韦伯曾说过的,优秀的学者并不一定是好的教师,反之亦然。
爱智报:在教育工作的岗位上,您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这次获得“教学优秀奖”有什么感想?
刘劲杨:目前为止,我还没有什么成就感,但会因为看到学生思有所成而开心。 这次获得“教学优秀奖”对于我来说就像考试时得了一个“A", 但“A”却与知识本身无关。

(2010-9-25)

 

#p#副标题#e#

通往西方哲学的领路人

 

(记者:梁路) 

 

韩东晖,1971年生,哲学博士,我院教授,现任我院副院长、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委员会理事并主持建设“哲学在线”网站(http://philosophyol.com)。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每一个通往哲学殿堂的学生都必然要经过西方哲学这段路。了解、理解、解析西方哲学都要从西方哲学史开始。哲学史对哲学的意义不可估量。而韩东晖老师则是通往这个神圣殿堂的领路人。
韩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反复强调的3C,即Close reading、Clear writing和Critical thinking,则是他对一个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对一名大学教师职责的定位。
韩老师对大学师生定位的思考来源于他对教师职业的执着。韩老师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对教学工作的思考。从事哲学研究以后更是体会到了教学相长这句古语的真谛。从年轻的学生那里,老师可以吸收新鲜的思想和蓬勃的朝气,也在解答疑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韩老师教学相当严谨。对于学生学习,他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展示年轻人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认真求证,切不可妄下断论。在求证的过程中一定要去寻找科学知识的支持,事实论据的证明和并分析是否合乎逻辑。他说不能只往前走,也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看看自己是否可以站得稳脚跟。
对于一个刚刚入学的或学习哲学时间尚少的学生来说,哲学著作十分的艰涩。所以大多数初学者对书中论证不甚清楚,也时常忘记已经看过的论证。韩老师认为这种情况应该回想一下我们在学习数学时的情景。大量的几何定理和证明是十分繁琐和容易忘记的,我们需要反复练习,不断训练,加强对定理的记忆,这样才可以掌握这些繁乱的定理。对于哲学著作也是一样。但是这种练习与数学中的那种练习是不一样的。读哲学著作我们需要对一本书精读,反复读,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一个观点的证明,从而熟悉一本哲学著作,真正看懂一本哲学著作。韩老师还提供了精读的方法。第一遍了解作者大概思想,熟悉著作内容;第二遍带着问题、看法再去细读;第三遍,可选取其中部分章节细读,集中突破。他说,读一本好书要看作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要享受这种对话的过程。
韩老师很注重对哲学著作的阅读。他坚持一定要多读哲学著作了解前人做过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哲学思考。
哲学是一门悠久的学科,所以要潜心研究前人的思想,创造自己的思考方式,产生自己的知识结果,进而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成果。

(2010-9-26)